六、政治歧視還是南北文化的衝突?
這兩三年來,廣東的變化不小,與廣東人的低調實幹不同。現在,廣東開始放歌高唱了,不僅要把廣東建成文化大省,廣州和深圳還要建成國際化大都市……,一個一個比天高的計劃漸次出台了,想像力不好的人還想不出來。
這描繪的前景都是美輪美奐的,看來只有電腦效果圖才能做得出來。當然立意是好的,我們都也希望見到這一天實現。我當然希望廣東變成文化大省,廣州和深圳變成國際化大都市,還希望全省的發展一日千里,希望人人過上舒心的生活,希望……。可是,現實嗎?1958年的大躍進,立意也是好的!
廣東人什麼時候變成那麼好高務遠、那麼激揚文字的?我一直以為這是北方的特點!
我們許多年來都不明白,為什麼中央會調一些落後省份的高官來廣東做更高的官,難道在窮地方做不好的人,到廣東會做得好?如果廣東人,在做得好的時候也說得好,會不會更有出息?
在幾年前的全國人大選舉中,當時的廣東省長,批評華東某省官員被提名為副總理,他說,華東某省是出名的浮誇虛假,人大提名該官員是一件不謹慎的事。當時,在電視上看著省長在記者面前說這番話,我覺得很震動,因為廣東省的官員終於敢說話了。可是,我當時對朋友說:我很擔心,因為南方人一直政治性不強的,可能會出事。後來,那華東某省官員升上去了,儘管人大投票只是微微超過半數。沒多久,這位敢言的省長就退下來了,希望不是民間猜測的那樣。
也許,廣東人還是埋頭實干吧,把理論和領導權留給北方人!
從歷史上來說,北方對南方來說,都自認正統的,從來是以征服的觀點來看南方。南方的經濟可以影響北方,南方的新潮時尚可以影響北方,可是,南方的民主和民意不能影響北方,南方人所作所為都不被重視。難道真的如古語所說的「南人宜商北人宜政」嗎?
在推廣普通話過程中,政府官員起了很大的作用,或許從北方的觀點來說,這是帶頭推廣普通話。可是,從廣東人的眼光來看,是起了一個很壞的作用。為什麼不能把「推廣」改為「提倡」呢?難道廣東話真的絆住了中國前進的步伐,難道嶺南文化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糟粕?
現在,各式各樣的湘菜館、川菜館、東北餃子館佈滿廣州城,人口的增加和人員的流動給廣州帶來了繁榮,也帶來隱患。在巴士上,脫鞋子伸腳的是外地人,在街上亂吐痰、扔垃圾的多數是外地人……。廣東尊重那些辛勤勞動的人,不管是從哪裡來的人;相反,如果是那些不良習慣的人,污染和損害廣州(廣東)的形象,不管本地人還是外地人,都一樣鄙視你。
廣東人尊重其它省人的文化和習慣,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,每個民族都有發展的權利,每種文化都有生存的權利。廣東為全國的經濟發展譜寫了絢麗的一章,廣東為中國人貢獻良多,這是廣東人的努力(包括粵籍和非粵籍),廣東人低調,但不要利用廣東謀個別人的私利、名聲,把推普當成政治基石。廣東人發展到今天,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,不要為短期政治利益,損害了廣東的感情。
推廣普通話是好事,但別喧賓奪主,至少來到廣東也要尊重廣東的文化習慣吧!現在是禁止公務員說粵語,下一次是不是禁止電台、電視台說粵語?普通話教學是不是必須的?一體化普通話教學體系是不是適合廣東的標準?一刀切的命令,不說普通話不准做教師,除了剝奪教師的權利,是不是也剝奪了粵籍學生的母語選擇權利?
民生解決了嗎?不要只做一些表面的東西,做些實質性的事吧。還有多少事情沒有解決?下崗職工還多嗎?失業率降低沒有?城市面貌是否有改善?天河城的小偷還是那麼猖狂嗎?火車站的騙子減少了嗎?民主的進程如何,政府可以代表民意嗎?在政府的某些人眼裡,民權是由政府給的,可是,不要忘了,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是本身固有的,政府不能剝奪民眾選擇的權利,不管這選擇是選擇語言、文化還是環境!
我只是想說:我願意說普通話,但別逼我說普通話!
七、廣東人,你為什麼不爭氣?
粵語文化的衰落,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,可是,廣東人自己呢?
粵語文化並不是一個獨立的部分,它是在漢語幾千年發展的產物,它有自己的特色,有濃郁的地區色彩,這都是中國文化的珍貴部分。我相信大部分廣東人是願意學習普通話的,因為廣東與各地的交流是越來越多,廣東與各地的經貿往來更加頻繁,廣東人旅遊遍及天下。所以,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,學習和使用普通話都是不可避免的。
可是,把推廣普通話演變成一場浩浩蕩蕩的文化運動,政府的角色讓人感到疑惑。首先,它充當了推普的先鋒,這本來無可厚非,可是,把推廣變成強制說普通話令人難於接受。也許,政府仍然習慣用行政手段來指揮民眾,認為民眾仍是需要領導的一群人。這種角色令人擔心,它標榜的為民服務、以人為本,這樣看來,也是一句空話而已。
語言學家和歷史學家都說,將來廣東最普及的語言是普通話,這是個歷史趨勢,是個不爭的事實。也許,這個事實可能不會有多少人懷疑,可是,現在把粵語從主流媒體和官方環境中刪除,是一個嚴重的錯誤,會激起廣東人的憤慨和不滿。如果這樣,是不是很快就到上海話、四川話了?五十年後,全國是不是都統一使用普通話了?政府真英明啊!
也許若干年後,我們的後代只能在歷史學家的描述中,知道中國還曾經有粵語的存在。如果這是歷史本身的選擇,也許人們不會有異議,但不要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來命令,不要用行政來逼迫人們說普通話。當年北京為了京劇和四合院的保護而存著很大的爭議,因為人們知道,那些東西失去了就不會再回來了。我不喜歡京劇,也不喜歡粵劇,可是,每個人都應該尊重人們選擇的權利。
廣東人很低調,很實干,不會像北方人士那麼轟轟烈烈,可是,我們自己如果都不出聲,別人也當作是默許,也許認為我們贊同了,那麼,我們只能忍氣吞聲地接受了。
號稱有五千年傳統的中國,還沒有學會以人為本,而是以官為本,漠視民意才是傳統、朝令夕改才是傳統。它寧願讓國慶放七天假,春節放三天,也不願意轉換過來,它忘記了春節是中國傳統的閤家團圓的節日。
有一個憂慮的現象,我已經不止一次聽北方的朋友說:只有推廣普通話,淡化方言,才能達到語言的統一。這個說法令我不寒而慄,我不知道,政府是不是也持這樣的觀點。也許,接下來就去強迫上海人說普通話了,然後要求四川人不再說四川話,再到新疆、西藏……
幾千年的語言文化會不會毀在我們這輩人的手中?毀滅一種文化是容易的,先人做過,外國也做過。可是,毀滅後再造是極其困難的,也許,是根本不可能的。在社會進步到今天的情況下,我們提倡的應該是包容,是多樣性,而不是千篇一律。這不僅是說潮流、時尚、形象,也是說文化、個性、觀念。
廣東人已經學會了包容,學會尊重其他人的文化習慣、風俗和語言,也請別人尊重廣東人說廣東話的權利。這說起來可能容易,但做起來不易,因為官本位讓某些人有居高臨下、高瞻遠矚的感覺。尊重別人,別人才會尊重你!
每個學生都有一部漢語字典(或新華字典),但絕大部分不會有粵語字典,而且,在廣州僅有的幾家大書店才有售粵語字典。那些說粵語的孩子們,還能夠認識和寫幾個粵字嗎?不要說別人逼你說普通話,廣東人自己都不把廣東話當作一回事,它在許多人的眼中,現在它只是一種口語而已,而不是登台的大雅之言。早年,廣州也和香港類似,粵語是官方語言的,現在,已經不是了。香港把廣東話當作母語,為什麼廣東人卻不是?
十年後,廣州還有沒有人唱粵曲?不知道,或許,可以像張先生所說的,我們可以用河南話來唱粵曲吧,這樣全國人都可以聽懂了!別笑,外國人都可以用英文來唱京劇,這不是笑話!十年後,我們只有在香港才聽到廣東話,可是,我們說得不太流利了,至少青年人是的。可是幾十年後,香港是不是也一樣被普通話同化了?
三十年後,十三行還在不在,西關大屋還在不在?三十年後,你還會歎茶嗎?當你告訴孩子燒賣、蒸蝦餃是多麼美味時,他知道是什麼嗎?三十年後,北京路的騎樓還在不在,是不是已經推倒了蓋高樓?三十年後,也許我們只有在收音機裡,才聽到粵語歌曲,可是電台/電視台DJ都說普通話;我們的孩子已經不會說廣東話,他/她說普通話可以捲著舌頭了。三十年後,當你想教孫子唱「月光光,照地塘」、「何家公雞何家猜」時,卻連你自己說的廣東話都不利索了。
可是,比起這些不潔行為的入侵,文化上的侵略卻是一種真正的腐蝕。以前,我們有些人士,面對著美國文化的入侵,不當一回事,面對日本的電器文化入侵,不當一回事。可是,我們在號召抵禦外來文化時,卻在毀滅自己的文化,這不能說是可悲的。
粵語是是中國語言的一分子,是悠久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它的影響力僅次於國語,但它在海外卻是眾多中國人使用的語言。曾幾何時,粵語在海外還是中國話的代稱,早年居住海外的華僑、華人多數是說粵語的。嶺南文化與北方的文化不是衝突,而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豐富和多樣性,這是我值得我們珍惜和愛護的。這些文化是可以共存的,不是說誰取代誰,但強勢文化不應該以壓迫姿態來對待其它的文化。
推廣普通話是件好事,但不要走入了極端!從幾年前的提倡說普通話,到今天的強制說普通話,語言文化運動不斷升級。廣東人開始擔心,這是要毀滅粵語文化的開始,老實的廣東人,也許會接受這種無奈的現實。可是,我們真的希望,這個推廣真的是件好事,而不是我們所擔心的政治歧視和文化運動,更不要提升到語言統一的高度來。官員們,不要說讓歷史去證明對錯,因為這注定是錯的。
如果,歷史選擇遺忘粵語,我們會接受,但這必須是個自然選擇的過程,而不是人為製造;可是,如果是政府選擇淘汰粵語,我們不得不警惕了。嶺南文化,幾千來,是我們生存的環境,它一直伴隨著我們成長壯大,我們不希望它消失在我們的手中。我們不希望一百年後,我們的子孫用考古來探討嶺南文化。可以這麼說,在中國的歷史上,不管是對外還是對內,我們不是被人家打敗的,而是被自己打敗的!
別忘了,這是我們自己的文化,如果我們都不珍惜,那麼,不要指望別人來體諒你、保護你!廣東人習慣了默默無聞的做事,不喜歡冒進出頭,可是,這樣真的利於經濟、文化和政治的發展嗎?保護和發展自己的生存環境,並不僅指生態、環保、資源,人文和精神的永存才是真正的不可磨滅。
醒醒吧,廣東人!不要說是別人毀了你們的文化,因為你們自己都不當那是自己的文化!
八、粵語文化還能振興嗎?
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是多姿多彩的,燦爛奪目,而漢語文化的多樣性,令到這一幅歷史長畫卷都是那麼絢麗多彩。中國文化的美麗篇章,都是由各種民族文化、區域文化書寫而成。粵語作為漢語的分支,嶺南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,在歷史的發展中,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。
雖然嶺南文化在史書的記載中,不如北方文化那麼多,但它的影響力卻不弱。特別是近兩百年來,廣東/香港都是中國對外的主要窗口,而廣東人走遍全世界。外國人認識中國,多數是從廣東人開始的,某種程度上來說,早年廣東人便代表了中國人,那種刻苦耐勞,那種艱韌不拔的精神。我們不希望像保護歷史文物那樣的對待嶺南文化,因為這是我們現在還擁有的,只要我們不拋棄它,我們就會繼續擁有下去。廣東人的低調、實干和寬容,是一種固有的美德,可是,不要忘記了,我們還有其它的美德。祖先的創造的文化是我們的自豪,這是中國文化美麗的部分,我們不能讓它毀滅在我們手中。
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是現在中國文化中的強勢,因為它們在發展,在變革,在前進。廣東的嶺南文化相比之下,要軟弱蒼白得多。在推廣普通話的大旗下,已經有些人在問:廣東呢,是不是已經準備放棄嶺南文化了?
也許,推廣普通話這一決策是由北方某些人士閉門決定,他們的立意可能是好的,但他們不瞭解廣東的實情,不瞭解嶺南文化的精髓。所以,廣東人要自己站出來說明,粵語是嶺南文化的根本,如果粵語消失了,它代表的嶺南文化也就不存在了。
廣東話曾經是海外中國話的代名詞,現在在海外的影響雖不如惜,但仍然是其中一種重要的中國話。馬來西亞的選美,使用的是廣東話,在廣州進行的選美卻不用廣東話,只用普通話,甚至連粵普雙語都不准用。香港來與廣東溝通,甚至要用普通話而不是廣東話,這是一個讓人笑不出的「笑話」。
廣東話的根,是在廣東,這是全球華人都知道的。我們不希望孩子們知道,廣東話毀在我們手裡了,嶺南文化是因為我們而消失的。希望這一天不會出現:在廣東都聽不到廣東話,我們的後代都不會說廣東話,靠看香港電視來學習。希望不會出現這一天,年長的人想聽粵劇時,要跑到香港去聽。
希望在博物館裡,也有嶺南民俗和文化介紹,媒體弘揚中國文化的時候,別忘了嶺南文化;記得孫中山吧,他是中國人的驕傲,也是廣東的一面旗幟,多介紹廣東的風土人情,讓孩子們也瞭解一些我們嶺南文化知識,知道粵語氛圍裡的其他東西。相信我們的教師和學生,即使用粵語(母語)教學,他們也一樣能夠教好、學好,我們的將來是他們的,掌握多一些技能、文化,不是一件壞事。讓公務員自己選擇使用的語言,他們多數是粵普雙語熟練使用者。不知道廣東省長有多久沒說廣東話了(或者不會說),但不要在香港人跟你說廣東話時,還是堅持說普通話;廣州市長,除了講普通話,也經常講廣東話,你在中央電視台說:「我是廣州人!」,那麼多說幾句廣東話吧,讓人知道你的確在廣州。
借用香港政府宣傳片裡的一句話:香港人,香港全靠你了!
「廣東人,廣東全靠你了!」
作者電郵:
rubin69@163.com羊城網友週刊:
http://www.gznf.net